特朗普赢得美国大选,高调“回宫”
根据CNN、美联社等报道,特朗普经历“反转再反转”后成功拿下了北卡罗来纳州(16张选举人票)、佐治亚州(16张选举人票)和宾夕法尼亚州(19张选举人票)这三大关键摇摆州,获得至少270张选举人票。
当地时间11月6日凌晨2时许,在佛罗里达州西棕榈滩,美国共和党总统候选人特朗普与家人、竞选伙伴登上舞台,宣布自己赢得2024年美国总统选举。
随着2024年美国大选的尘埃落定,前总统特朗普的2.0时代也正式开启。
特朗普再度胜出无疑将影响美国乃至全球的能源产业,特别是在光伏及其他可再生能源领域,特朗普的“回宫”或将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
其实,早在辩论期间,特朗普就曾喊话:自己是太阳能忠实的支持者!
特朗普的能源政策一直倾向于支持传统能源,这可能会减缓可再生能源的扩展。在昨天特朗普赢得大选后,光伏业界就各种声音不断,其中不乏争议分歧,但据观察发现,仍有较多人认为从商业利益的角度出发,特朗普上台可能并不是“最差”的结果。
昔日的冰霜时刻
在民主党总统奥巴马2010年的第一任期内,美国政府启动对中国光伏、风能、电动车等新能源产品的“301调查”,并在次年10月对中国70多家光伏企业展开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使得当时中国光伏一度遭到“双反”的重击。在2012年美国商务部认定了“双反”裁决并将60余家应诉企业税率提升到30%以上,至此我国本土产能只能被迫退出美国市场,来到冰霜时刻。
特朗普上台后,虽然对光伏关税有加码措施,但也有一些豁免政策,对东南亚四国(柬埔寨、马来西亚、泰国、越南)的豁免使得我国光伏企业纷纷在东南亚建厂,并以此为根基继续做“美国生意”。
不过在民主党总统拜登上台后,中美新能源制造之争愈发激烈,东南亚关税豁免于今年6月6日正式终结,中企东南亚产能受到极大冲击,而针对中国光伏、储能、新能源车等的加征关税措施也被提上了日程,对全球光伏市场造成了波动。
提早布局赴美建厂
IRA是2022年时任美国总统拜登签署的一项重要法案,计划提供高达3690亿美元的补贴用于扶持包括本土光伏产品在内的清洁能源产业。该政策以财政性税收抵免为主,包括投资税收抵免(ITC)和生产税收抵免(PTC)。
受该利好政策的影响,部分企业纷纷赴美建厂,隆基绿能、晶科能源、天合光能、晶澳科技等数家中国光伏企业均在2023年启动这一计划。
昨日,再度传来重磅消息,天合光能率先拿下美国“通行证”,发布公告称与美股上市公司FREYR Battery, Inc.(以下简称“FREYR”)达成资产置换和经营合作,FREYR将通过支付现金和现金等价物和股权置换等一揽子资产置换交易,获得Trina Solar US Manufacturing Module 1, LLC(以下简称“TUM1”) 100%的股权。TUM1的底层资产为天合光能在美国建设完成并即将投产的5GW组件工厂。
“回宫”后的市场
特朗普上任对于中国赴美建厂的光伏企业乃至整个中国光伏产业而言,是利空还是利好实则仍未有定论。
国联证券分析认为“美国市场需求大,盈利能力强,进入壁垒高,仍是新能源出海优质市场。”,由于共和党内对于鼓励新能源发展的IRA法案的观点存在分歧、特朗普本轮竞选中金主的能源立场趋于多样化、IRA的资金分配已较充分难以追回等原因,IRA法案或难以废除或大幅缩水,因此美国仍是新能源出海的优质市场。
可以确定的是,特朗普当选后至少还存在两大风险,一是关税问题,二是新能源整体发展趋势问题。
对中国光伏企业的影响:
在当前的加征关税政策下,中国本土光伏产品可能被美国市场拒之门外。因此,即使特朗普进一步提高关税,对中国主材企业的影响可能并不显著,因为已经面临较高的市场准入门槛。
特朗普的“美国优先”政策和夸张的关税措施可能会伤害美国与同盟的关系。这也为中国光伏企业在欧洲、拉美等地的出海之路提供了更多机会,为中国企业提供新的增长点。
对全球光伏供应链的影响:
特朗普的政策可能会导致全球光伏供应链的重组。企业可能会减少对美国市场的依赖,转而开拓其他市场,或者加强在美国本土的生产能力,以规避贸易壁垒和降低运输成本。
关税的增加可能会提高光伏产品的生产成本,进而提高产品在美国当地的售价,影响项目开发的建设成本,对中国光伏在美市场的竞争力构成挑战。
特朗普上台后政策可能会导致新能源补贴的方向发生变化,进而影响光伏企业的利润空间。
同时,特朗普对关税政策的强硬态度,也可能加剧国际贸易摩擦,对光伏企业的全球供应链造成冲击。
虽然政策层面可能不如民主党那样积极支持新能源发展,但这也为光伏行业提供了转型升级和技术创新的机遇,企业还需要持续观察市场,积极应对挑战,通过多元化市场布局、技术创新与升级、国际贸易风险防范等措施,以适应多变的全球市场环境。